节约资源,助力可持续未来

再生农业如何帮助一位中国农民重建土壤、提高产量并优化成本

作为世界上的古老文明之一,中国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农耕生活。虽然中国是亚洲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耕地却只占地球耕地面积的9%。尽管如此,中国依然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粮食,并养活了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

然而,近年来中国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化肥和杀虫剂的过度使用加重了土壤的贫瘠程度,导致中国三分之二的农田产量减少。同时,随着城市居民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饮食模式发生了改变,中国的粮食进口量也不断增大,粮食自给率从2000年的100%降低到2020年的77%左右。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也有可能加大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政府划定了1.2亿公顷(面积略大于瑞典)的耕地红线,用于种植作物以及保护其肥沃的黑土地。对中国政府来说,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是需要优先解决的事项。

要实现这一目标,再生农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9%,却成功地生产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自己的人民。

中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9%,却成功地生产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自己的人民。

被洪水淹没的玉米地

被洪水淹没的玉米地

河北省是中国生产小麦和棉花的主要区域之一。在河北省的东南部,李信华拥有20公顷的田地,她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近年来,同这片地区生活的其他农民一样,她也面临着高温和干旱的难题。

“天气越来越热了,雨水不足时很难找到灌溉工人。我们必须付更高的工资才能雇到人。”李信华说。她需要大量的帮工砍割玉米秸秆,把它们运到空地上并埋掉,这个过程费时又费力。庄稼收成不断减少,入不敷出,李信华再也难以负担起人工费了。她决定尝试新的耕种方式。

“去年秋天收完庄稼后,我在2公顷左右的土地上尝试了免耕耕种。现在种子发芽率高了一些,收成也好了点。”李信华说。

免耕耕种是再生农业的一部分,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恢复土壤健康,增加粮食产量并减少环境污染。免耕耕种的关键是尽量减少翻地和松土,因为这些活动会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农民停止翻地松土,直接在上一轮作物残茬上播种,就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

李信华把玉米秆当作覆盖作物,这样就不用再雇佣大量人工来搬运它们了。“玉米秆留在同一片地里,保证了土壤的湿度,既能减少灌溉的频率,也能节约水资源。”李信华说,“我们同时还节省了时间,减少了土壤损耗,因为旋耕、夯土和施肥等过程整合到了同一个步骤。”

再生农业的另一个要求是保持土地常年被作物覆盖。在庄稼收割后立即种植覆盖作物,减少土壤侵蚀并提高碳输入。此外,农民在同一时间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即采用间作的方式也能获益。这种方式可以丰富土壤中微生物的营养来源,降低发生病虫害的风险,农民减少了浇灌化肥的频率,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化肥。

李信华还尝试在她五分之一的农田里间隔种植两排玉米和四排大豆。“大豆的植株比玉米秆短,所以玉米能获得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日照。而大豆作物也能丰富土壤的营养,使其更加肥沃,因此我们可以减少化肥使用,并且提高庄稼收成。”李信华说。

在这些成果的鼓舞下,李信华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再生农业实践。她说:“我考虑今年全田进行免耕耕作。”李信华正以自己的方式来帮助中国和世界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李信华在查看她的庄稼。

李信华在查看她的庄稼。

免耕播种机直接将种子撒进留有作物残茬的田地里。

免耕播种机直接将种子撒进留有作物残茬的田地里。

We'd love to hear from you!

Help us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by taking our quick 30-second survey
What’s your relationship with agriculture?
Have you found what you are looking for?
Why did you visit our website?
What’s your impression of Syngenta?
What topics would you like to see in the future?